1976年,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的农民在进行土地平整时,意外发现了一个距地面约30厘米深的西周青铜器窖藏。这个窖藏内有多件青铜器,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盘形青铜器,器上刻有284个铭文。这些铭文是史官“墙”对周朝历代先王及其家族史的记载,因而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“史墙盘”(见下图)。
这段铭文内容分为两部分。前半部分称赞了周朝七代帝王的功绩,最后一位帝王是当时在位的周共王;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微氏家族的历史,特别是家族六代史官的传承故事。铭文记载了微子启如何在商周交替时期投靠周朝,获得50田封地,直至提到“史墙”这个人物。由此可以推测,“史墙”应该是微子启的后代。
然而,微子启的继承问题却引发了争议。微子启是宋国的开国君主,他本应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但为何他最终选择了将王位传给弟弟微仲衍呢?这一问题看似微不足道,却可能与武王灭商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微子启的真实身份密切相关。
周武王灭商后,虽将纣王之子武庚任命为殷地的管理者,但武庚在周武王去世后发动叛乱,最终被周公旦平定。为了避免残余的殷人联合反抗,周朝采取了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,一部分殷人交给卫康叔管理,形成卫国;而另一部分则由微子启管理,封地在今天的商丘一带,成为宋国。
展开剩余79%微子启去世后,继位的却是他的弟弟微仲衍。关于为何微子启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历史上有两种说法:一是他可能没有儿子,二是他遵循了商代“兄终弟及”的传统。
但是通过“史墙盘”的记载,我们得知微子启确实有后代,因此他未传位给儿子的说法并不成立。而“兄终弟及”的传统在商朝晚期已经逐渐消失,帝位通常由王子继承。因此,微子启为何将王位传给弟弟而非儿子,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令人惊讶的是,考古学家在发现史墙盘的地方,还揭示了微子启家族的遗址。1976年,在该地点的发掘中,出土了17万片卜骨和卜甲,这是殷墟以外出土的最大规模的甲骨文遗址。此外,还发现了一个庞大的祭坛遗址——“亳社”(或称殷社),这表明微子启家族自视为商朝的继承者。此外,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马坑,坑内排列着四匹马,这与天子六匹马、诸侯四匹马的标准相符,暗示着马坑的主人可能正是微子启。更为惊人的是,还出土了一辆被誉为“西周第一豪车”的马车。
这些发现无不表明,在周朝灭商后,微子启家族被迁移到了陕西宝鸡——周朝的发源地,也即周原地区,并在那里安定下来繁衍生息。然而,微子启在周武王时曾向其请罪,周武王感动于他的悔过之心,于是释其缚并恢复了他在朝廷中的职务,使其继续担任卿士。之后,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,微子启被封在宋地,负责管理一部分殷民。
需要注意的是,微子启封国的起始地点是在山西的微地(今潞城东北),他在朝中担任卿士职务,直到他成为宋国的国君。此后,微子启家族才迁移至宋地。奇怪的是,微子启家族遗址为何出现在陕西宝鸡这一与宋地相距较远的地方呢?
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微子启在商周更替中的“真面目”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微子启与微仲衍、纣王是同母异父的兄弟,微子启为长兄,纣王为三子。纣王继位后,微子启未能登基,失去了王位。然而,尽管错失帝位,微子启依旧忠诚地效忠于商朝和纣王,直到他与商朝的彻底决裂。
事实上,微子启并非历史上所称的“贤王”,而是商朝的叛徒。据历史学者分析,微子启早在商朝灭亡前就与周人秘密勾结,帮助周武王成功推翻商朝。这个过程中,微子启的背叛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《史记》对微子启在商周交替中的角色做出了独特的记载,揭示了他在商朝内部分裂时的立场变化。首先,微子启多次进谏纣王未果,最终与商朝的“大师”和“少师”共同谋划背叛,离开了朝歌。史书并未交代他离开的具体去向。其后,纣王残忍杀害比干等忠臣时,周武王看准时机,准备进攻商朝,发动了成功的伐纣战役。
更为奇怪的是,当周武王最终灭掉商朝时,微子启为何突然回到朝歌,并以肉袒面缚的姿态请罪?这一点也值得深思。毛泽东曾指出,微子启实际上是一个汉奸,他与周朝内应密切合作,帮助周武王实施了对商朝的致命一击。
从历史逻辑来看,微子启之所以在周朝的帮助下推翻商朝,是因为他有意借助周武王的力量夺取商位。然而,周人可能早已预见到这一点,他们并未给予微子启做国君的机会,反而将其家族迁至周原,以防其威胁到周朝的统治。
因此,微子启家族的迁徙可能并非偶然,而是周朝为了保持对其的控制所做出的战略部署。通过这种方式,微子启尽管名义上是宋国的开国君主,但实际上他只是周朝的傀儡。真正的宋国开国君主,是他的弟弟微仲衍。
从权力交接的角度来看,微仲衍不可能将王位交给微子启的后代。周朝对微子启及其家族的控制,意味着他们并不会允许微子启的后代继位。而历史的残酷也揭示了微子启这一叛徒在商周更替中的复杂角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保宇配资-股市杠杆操作-炒股使用杠杆-查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