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,也是导致尿毒症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。
很多肾友非常焦虑一个问题:
Q
得了IgA肾病,多久会发展成尿毒症?
2025年1月,一项跟踪时间最长36年的研究发表在肾病期刊《BMC Nephrology》上。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它给肾友带来了哪些信息。
参与者的临床特征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参与研究的这些患者们有什么特点。
400名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纳入研究,72%是男性。
确诊时,中位年龄是36岁,中位是75mL/min/1.73㎡ 。
其中有130名患者在确诊时,肾小球滤过率已经低于60mL/min/1.73㎡,占总人数的32.5%。
中位尿蛋白定量是1g/天,36%的患者合并。
随访结果
随访期间,69%的患者在使用RAS阻断剂,20%使用过激素,7%使用格列净类药。
总体风险
中位随访时间16年,34%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(终点事件是指终末期肾病或死亡)。
25%的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(透析、肾移植)。
中位时间
在这些到达终点的患者中(注意不是所有患者),从确诊到发生终点事件(终点事件为终末期肾病或死亡),中位时间仅有8年。
长期生存率
从整体人群看,诊断10年后,有79%的IgA肾病患者没有发生透析、肾移植、死亡。
诊断20年后,这个比例是67%。
诊断30年后,这个比例是55%。
预后个体差异巨大
不同IgA肾病患者之间,肾病结局差异非常大。
有的人肾病进展非常快,7%的患者每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10 mL/min/1.73㎡ 。
有的人肾病缓慢进展,25%的患者每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1-3 mL/min/1.73㎡ 之间。
有的人肾病基本保持稳定,34%的患者肾功能没有发生明显下降(上下波动在20%以内)。
甚至还有26%的患者,随访这么多年,最后一次化验的肾功能,比确诊时的肾功能还好。
那些没有透析、肾移植、死亡的患者,他们每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超过0.8mL/min/1.73㎡。(注:如何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请看→ )
加快尿毒症的因素
很多患者确诊后几年就毒了,而有的患者却能保持的很好,这是为什么呢?
基线肾功能
研究发现,确诊时基线肾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与确诊时肾功能处于慢性肾脏病1期的患者相比,肾穿刺确诊时的肾功能处于CKD2期、3a期、3b期、4期的患者,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升高了2.4倍、4.6倍、8.5倍、13.7倍。
发现时基线肾功能越差,发生尿毒症的风险越高,这再次说明及时发现肾病、及时确诊、及早治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。
尿蛋白控制水平
研究发现,尿蛋白控制好坏也是影响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。
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信息:
①尿蛋白定量平均控制在0.4g/天的患者,即便基线肾功能有下降,他们的肾病也可以保持稳定。
②尿蛋白定量平均控制在1.6g/天的患者,即便基线肾功能很好,他们的肾病也会出现快速进展。
统计显示,尿蛋白定量控制不佳的患者,肾脏存活率较低。
这提示肾友,诊断时病情相似的患者,后续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,不论基线肾功能好坏,都应该尽力控制好尿蛋白。
不能因为肾功能好就放任尿蛋白不管,也不能因为肾功能差就自暴自弃。
给肾友的启示
不要过度恐慌于34%的比例以及平均8年时间到达尿毒症,这是两个粗略的整体数据。
也有很多患者在20年、30年依然保持稳定,并不是说你得了IgA肾病就只有8年时间,关键也看后续的管理情况。
及时发现肾病很重要,不要对身体出现的异常充耳不闻,该去医院检查就去。
控制尿蛋白是重中之重,长期、持续的将尿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(<0.3-0.5g/天),是延缓尿毒症的关键。
定期复查、改善生活方式,与医生一起共同管理好肾病,争取最好的结局!
参考文献:
1.Lifetime progression of IgA nephropathy: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extended long-term follow-up.
点开下方图片,可关注、查看、搜索肾上线所有历史文章☟☟
保宇配资-股市杠杆操作-炒股使用杠杆-查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